close

Jenifer Tidwell在他的書"Design Interface"(中文由O'REILLY出版名為"操作介面設計模式/蔡學鏞編譯")中提到使用者的12個行為模式,對網頁設計來說還蠻有參考價值的:


1.安全探索(safe exploration)


讓使用者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可以到處瀏覽,不必擔心做了什麼動作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。不會迷路,不會遇到麻煩...。有些"悲慘的後果"不一定真的很糟糕,但已足以把使用者嚇跑,不願再繼續嘗試。如不斷跳出的視窗,無預期的聲效,無心的刪除而必須重新輸入...所以,復原,上一頁等功能就十分重要。


2.立即喜悅(instant gratification)


任何動作能看到立即的結果。簡單,直覺的設計,讓使用者有成就感。


3.足夠滿意(satisficing)


1957年社會學家Herbert Simon所創造的字:滿意(satisfying)+足夠(sufficing)。人們願意接受"夠好",而不願再多花精力去得到"最好"。他們不會看完所有資訊才選擇,因此,文字簡短清楚,視覺層級分明,反悔容易,介面安排直覺,符合使用習慣都是設計時要注意的


4.中途改變(changes in midstream)


由於人是善變的,使用中途分心做別的事是常有的事,因而re-entrance(再進入)如儲存,記憶的功能很重要,且能提供稍後再回來完成的選項。


5.延滯選擇(deferred choices)


不要讓使用者一開始就面對複雜的選項,標釋出絕對必要的選項讓他可以略過其他選擇性欄位,有需要的重要問題才出現(顯示短清單,隱藏長清單),設定良好合理的預設値減輕使用者負擔,並讓使用者可以下次回來再做答。


6.漸進建構(incremental construction)


人們建立東西時通常不會一氣呵成,較多是以斷續的修改與嘗試,因而要能讓其一次做一個小的修改,讓編輯週期盡量縮短,且馬上能看到結果,支持他漸進完成目的。


7.積習難改(habituation)


符合常用的習慣,icon,用字及快速鍵的一致性,使用情境的連貫性...盡量減少不符合預期的反應。


8.空間記憶(spatial memory)


人們對空間有記憶,桌面的使用看似凌亂,主人卻能立即找到東西,因為他會記憶對應的位置。因而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按鈕,出現與否都會影響使用秩序,因此空間安排上一定要有連貫性,一致性;此外,根據認知上的說法,清單和選單的上下是空間記憶的位置,人們比較容易記住上面和下面,傾向忽略中間的項目,因而盡量不要更改上面和下面的部分。


9.預期記憶(prospective memory)


預期記憶是一種廣為人知的心理學現象,但介面設計似乎很少注意這個問題。如留在桌面的視窗,瀏覽器書籤,儲存在桌面的文件,保持在收件夾的郵件...都是人們要自我提醒一些未完成的事項。如何讓不同程度的未完成有不同樣式的提醒,也許是設計上的一大挑戰。


10.流暢重覆(streamlined repetition)


操作程序越簡單越好,盡量減少重覆動作的次數,有時使用者不自覺,我們需要細心去觀察,如何讓程序簡化,提供使用者流暢的重覆動作,幫他們節省時間,避免枯燥且容易出錯的動作。


11.只用鍵盤(keyboard only)


不要逼使用者一定只能用滑鼠,快速鍵的設定與鍵盤控制也是很重要的,可以節省許多時間。


12.他人建言(other people's advice)


人是社交群集的動物,我們有主見,但也會受人影響。多聽他人的意見,看看別人怎麼處理問題,也是很重要的。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的建議,都會影響到人們的選擇。線上支援的社群是完整的幫助系統的無價之寶。


當我們透過直接觀察,案例研究,問券調查等方法整理出使用對象的人物表,確立了設計的方向目標。以上這些模式可以有效的在我們設計的過程中不斷檢視,讓使用經驗與使用者中心設計的概念更加落實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ystudio 的頭像
    shystudio

    hsinyusun的部落格

    shy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